1948-1949年 需求催生“公牛眼”码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消费品层出不穷,零售商店规模不断扩大,采用一种新技术来解决快速结算成为超市和消费者的共同诉求。1948年,一名超市经理到美国费城德雷塞尔大学寻求开发一种能够高效率地对产品进行编码的方法,达到在结账时自动获取产品信息的目的。
2
研究员伯纳德·西尔弗无意中听到了这件事情并告诉了他的同事诺曼·约瑟夫·伍德兰
1949年,西尔弗和伍德兰成功发明了可以替代摩尔斯码的“公牛眼”码。这种条码的图案很像微型射箭靶,靶的同心环由大小不一的圆绘制而成。
1952年条码技术获得美国专利
1952年,伍德兰和西尔弗的发明在美国获得了专利。
但当时缺少小型计算机,更重要的是缺少用来读取黑白条形码的强光,而且初始图案比较复杂,工艺上也没有达到印刷这种条码的水平,该条码没有被普遍使用。
1970年黑白矩阵条码和扫描仪的研发让条形码变成可应用的现实
970年,伍德兰的同事、高级工程师乔治小劳雷尔,在伍德兰-西尔弗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如今无处不在的黑白矩阵条码,更是开发出了可读取和识别条形码的扫描仪,让条形码变成可应用的现实。
1973年 UPC商品条码标准和应用系统成功发布和应用
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 于1973年建立了UPC商品条码应用系统,并发布UPC条码标准。
食品杂货店把UPC商品条码作为该行业的通用商品标识,为条码技术在商业流通销售领域里的广泛应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4年6月26日首个条形码被成功扫描
1974年6月26日,俄亥俄州特洛伊市的一家超市进行了第一笔条形码交易,首个使用条形码的产品是一包箭牌水果口香糖,标志着条形码成为世界通用的信息标志符。
目前这包口香糖已成为位于华盛顿的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藏品。
1976年 美国和加拿大超市成功使用UPC条码进行POS结算
1976年,美国和加拿大超市成功使用UPC条码进行POS结算,激发了欧洲人对条码的兴趣。
1977年 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成立
1977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在12位的UPC-A条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与UPC-A商品条码兼容的欧洲物品编码系统,并签署了欧洲物品编码协议备忘录,正式成立了欧洲物品编码协会
1981年 EAN更名为EAN International
1981年,欧洲物品编码协会(EAN)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组织,改称“国际物品编码协会”。
1981年 EAN更名为EAN International
198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GS1 China)成立,负责统一组织、协调、管理我国的商品条码
1991年4月GS1 China加入EAN International
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GS1 China)代表中国正式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 International)。
2002年11月 UCC加入EAN International GS1
2002年,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实现EAN和UCC的联合GS1(全球第一商务标准化组织)。EAN与UCC之间达成了联盟协议,共同开发、维护和管理EAN·UCC 系统。
2005年2月 EAN和UCC正式合并更名为GS1
2005年2月,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更名为美国物品编码中心;早期的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和UCC正式合并,更名GS1
翻译
搜索
复制